国产汽车链中的这些环节 已成智能车“标配”?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 |
家人們,以下這些詞所隱含的“潛臺詞”,你們能讀懂嗎?
一家獨大:,是多麼寂寞。
雙俠聯袂:勢均力敵,才叫愛情。
三強合力:?
揭曉謎底:是由某5G通信大廠、國產電池龍頭、傳統整車巨頭共同打造,在上週五晚面世,上市僅72小時,累計大定量便超過1.1萬臺的新車型。
這一代車型延續了上一代的賣點,全系配備三個激光雷達,又彙集了三家在各自領域內的技術優勢,自然“賺足”了眼球。
平時不咋關注智能駕駛的客官們,可能對激光雷達等詞彙還不咋熟悉。但隨着行業的持續發展,有一些軟、硬件設施,正逐漸變爲國產汽車的“標配”,聽小編來一一分析。
AEB系統:安全是智能駕駛的底線
AEB(AutonomousEmergencyBraking)即自動緊急制動系統,是先進駕駛輔助系統(ADAS)中一項重要的安全技術。簡單來說,AEB靠雷達和攝像頭等“火眼金睛”探路,如果遇到危險、司機沒有及時剎車等情況,ADAS就會觸發AEB發出警報、自動剎車或減速。根據歐盟新車安全評鑑協會公佈的數據,安裝AEB後,車輛追尾事故減少了38%,致命撞車事故減少20至25%,受傷的可能性減少25至30%。
已被證明能有效交通事故概率的AEB,在爲人類駕駛員失誤“兜底”的同時,也逐漸成爲汽車的標配功能。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,2022年市場乘用車的AEB搭載率爲48.8%,在2023年前8個月上升至56%,滲透率在所有ADAS技術中排名;且價格越高、配置比越高,新能源汽車的AEB滲透率也高於燃油車。在國外,歐盟將從明年7月起對所有在售新車執行強制性配置要求,美國有關部門也開始尋求在乘用車和輕型卡車上強制安裝。
數據來源:國信證券研報《國信證券汽車智能化月報系列(八)》。
其實,AEB對應的只是L0應急輔助級別,雖是自動駕駛的入門功能,但也大有門道。比如,在覆蓋的速度方面,中、歐、美的測試機構和供應商的標準就設置得五花八門。除此之外,AEB測試還分對車還是對人、是白天還是黑夜、光照條件不同等衆多小項,從多指標出發,全方面衡量AEB的性能。不同指標,是爲了模擬現實行車路上覆雜的環境,但也因此導致不同車在測試中的不同結果。
在行業沒有統一標準、智能駕駛還處於早期普及階段時,關於AEB爭論的誤觸發和漏觸發安全性、可靠性等話語權的爭奪成爲車企競爭的重要議題。但從“喫瓜羣衆”兼消費者的角度看這件事兒,智能汽車在標配AEB、提升自身賣點的同時,也在倒逼AEB技術不斷髮展,終究是利好大家的,爲的就是讓道路更加安全。
車載傳感器:“火眼金睛”看視野,激光雷達滲透率突增
說完了AEB,那就不得不提它的“眼睛”——車載傳感器。畢竟只有視力好,才能看得清、開得穩、做得對。本質上,傳感器是汽車感知層的數據來源,數據經由執行層、決策層後實現智能駕駛全功能。
常見的智能汽車傳感器有攝像頭、激光雷達、毫米波雷達等。根據國信證券統計,截至2023年8月,車用傳感器中前視攝像頭、前視毫米波雷達年度累計滲透率分別達52.0%和49.8%,在大部分新勢力車企推出的車型中達到100%全滲透,也躋身爲一大“標配”了。
而激光雷達的數據實屬亮眼,別看它前8個月滲透率僅爲1.7%,但同比增加了1.5pct,這意味着激光雷達的發展是雨後春筍之勢。另外,據有關媒體統計,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中,各大廠商共計展出近40款搭載激光雷達車型,其中就包括開頭提到三方打造的一代車型,全系標配了三激光雷達,成爲產品的賣點。另據YOLEGroup統計,截止2023年Q3,已有36家車企宣佈使用激光雷達,預計有超過100款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上市,佔全球同期總量近90%。
數據來源:國信證券研報《國信證券汽車智能化月報系列(八)》。
哪怕是對於許多“有車一族”來說,激光雷達可能也不是那麼深入人心的概念。它利用激光測距原理,不僅可以測量距離,還能獲取物體的3D空間信息,最早是在氣象、海底和太空等領域的測量“黑科技”。相較於傳統的雷達,激光雷達具備測距遠、角度分辨率優、受環境光照影響小等特點,可以解決靜態和障礙物識別等問題。相比國外某電車大佬選擇的攝像頭結合毫米波雷達的純視覺路線,激光雷達提供了高質量數據,爲國產造車提供了更多彎道超車的可能。
激光雷達在汽車領域“閃現”的背後,是自動駕駛級別上升帶來需求爆發的結果。根據信息通信研究院,L3、L4和L5級別自動駕駛或分別需要搭載平均1顆、2至3顆和4至6顆激光雷達。而車載激光雷達的成本也從早期的幾萬美元,下探至近期的幾百美元,爲規模化商用奠定了基礎。
智駕系統、車載操作系統、車用芯片:
“大腦”統籌一切
無論是激光雷達,還是毫米波雷達,傳感器都沒法“單兵作戰”,需要和其他傳感器、電機等協同配合,才能完整、地發揮智能駕駛功能。
其中,智能駕駛系統就是將感知層、執行層、決策層連接起來,是汽車智能程度的體現,也是研發實力的體現。畢竟許多硬件都可以由、二級供應商提供,而怎麼用好這些昂貴的先進玩意,還得看車企自身實力。因此,各個車企在智能化賽道上,智駕系統也是差異化競爭的主要發力點。早期,許多產品會將智駕作爲一箇獨立的配置,或是通過額外付費、會員服務等形式提供。但在2023年,越來越多的新車型,一經面世便已“自動”搭載智能駕駛系統。
智駕系統專注於提高自動駕駛過程中的駕駛體驗,而汽車智能化還包括提升智能座艙,旨在提升乘客的乘車體驗,而其中的操控和娛樂都離不開車載操作系統(車載OS)。目前主流的車載系統各自在安全、開源、第三方支持上具有不同的優勢。
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?沒錯,既然智能汽車被譽爲新一代的移動終端,車載OS也可以被當做是電腦、手機操作系統在汽車上的衍生。這也讓國產廠商得到了施展拳腳的機會。比如,鴻蒙OS在第4代更新中,“將在車機中實現多人多設備、多屏多音區,支持六音區聲源定位,多人多屏多音區併發控制”;另一手機廠商推出的澎湃OS,也將實現人、車、家三個系統的協調。此外,在國產替代、自主可控的背景下,未來國產車企出品的汽車有望出現更多國產標配的系統。
越來越多智能汽車技術湧現並且成爲衆多新車型中的“標配”,一方面反映着國產車企在技術、成本控制等方面漸趨成熟,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消費端對智能汽車產品力的的認可。而越來越多廠商的身影出現在產業鏈中,它們的價值和技術進步也在整車的不少環節中有所凸顯。
從這個角度來講,如果說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等功能已越來越成爲乘用車的“標配”,那智能汽車行業主題的投資,是否也是汽車產業投資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了呢?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已有0条评论,欢迎点评!